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

王赤:做科研要坚持长期主义

文章来源:华夏双创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11-21 09:29:48

“个人的理想或许如星辰般渺小,但当它与国家发展的洪流同频共振时,就能迸发出照亮宇宙的光芒。”在今年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度毕业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以此寄语毕业生,勉励他们将个人科研追求与祖国需要紧密相连。

这番话,也正是他本人科研生涯的写照。数十年来,王赤始终深耕空间物理与探测技术,主导了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子午工程二期等多个国家重要空间科学项目,带领中国空间科学不断取得突破。

近日,王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多次强调,做科研要有“甘坐冷板凳”的长期主义精神。他说,真正的科学突破来自于心无旁骛的专注与坚守,而中国空间科学的使命,不仅在于探索未知,更在于为全人类认识宇宙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记者:您是“微笑”卫星的中方首席科学家,可否请您介绍,“微笑”卫星的科学目标是什么?您认为我们参与这种国际合作项目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王赤:“微笑”卫星是中国首次与欧洲空间局进行任务级深度合作的空间科学探测任务,其科学目标是探测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大尺度结构和基本模式,认知磁层亚暴整体变化过程和周期变化,探索日冕物质抛射事件驱动磁暴的发生和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标准与流程两方面。在标准上,双方航天标准存在差异,合作中需要相互尊重。在管理流程上,欧方常在方案阶段引入多家单位竞争;欧方通常不设鉴定件,联试时需用电性产品与中方鉴定产品对接,增加了协调难度;此外,欧方对可靠性与空间碎片管理的要求也更为严格。

通过国际合作,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欧洲空间局的标准与管理流程,学习了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比如在方案阶段引入更多单位参与竞争,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性能以及可靠性。我们将结合中国的航天标准与经验,借鉴欧洲空间局的管理经验,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研制的标准,为中国科学卫星研制搭建稳定可靠的平台。

记者:从“悟空”号到“微笑”卫星,这些任务科学目标迥异。在您看来,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演进逻辑和战略布局?我们正在构建一个怎样的空间科学探测体系?

王赤: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的演进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从过去的“跟跑验证”转向“并跑引领”,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跨越”,从“机会式探索”升级为“战略性布局”。

从“悟空”号到“微笑”卫星,中国空间科学展现了一幅清晰的蓝图:建设一个原创、自主、先进、开放的探测体系,系统性地探索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太阳系与人类关系等根本性科学问题。这一体系不仅是科学发现的重要引擎,也是高新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更是为全人类认识宇宙所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记者:您深度参与了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天问一号任务,并担任有效载荷负责人和探月四期首席科学家。在复杂的深空任务中,确保有效载荷并在极端环境下工作,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王赤:有效载荷是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中实现科学目标的核心系统。这些任务所设定的科学目标都是国际最前沿的,对科学载荷的性能与可靠性提出了极高要求。因此,科学载荷方面的难度极大,我觉得可以概括为四个“有限”和一个“无限”。

一是认知有限,月球与深空充满未知,我们在设计载荷时,必须基于对探测环境与目标的有限了解,赋予其应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二是选择有限,科学载荷虽追求高性能,但在选用元器件与材料时,常因空间环境的严酷性而受限。三是重量有限,我们都知道深空探测器对发射重量的要求很苛刻,载荷设计师在开发功能多样、性能卓越的新产品时,往往需经历多轮重量优化。四是能源有限,受探测器与太阳距离、光照条件等因素限制,载荷能获得的能源往往十分有限,设计时不仅需高效利用有限能源实现功能,还要进行精细热设计,确保敏感部件处于合理的工作与生存温度范围。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四个难点。

另外,还有一个是责任无限,为确保载荷在深空极端环境下可靠工作,除了合理设计与充分验证,还必须严格控制每一环节的执行。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无限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