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

安徽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 企业挑大梁

文章来源:华夏双创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08-08 10:22:06

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荃银高科”)分子育种实验室里,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兼荃银农科院院长张从合近期一直坚守在这里。他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到育种及生态测试工作中,为种业创新忙碌着。

2024年10月,该公司牵头申报的“超高产多抗杂交稻新品种研发及应用”项目成功获批安徽省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给张从合科研团队带来了新的使命和机遇。

此项目获批,得益于安徽的一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2024年4月2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徽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为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安徽将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明确到2027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年多来,全省坚持问题导向,转变创新理念,打破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障碍,驱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7月15日,安徽省委科技办主任、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张从合(右1)指导实验人员对试管中稻米样品的直链淀粉含量进行分析


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出题者”

在这次改革中,荃银高科围绕安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紧急、最紧迫问题,针对超高产水稻新品种不足的关键难题,凝练项目指南。

张从合告诉记者,该项目涵盖技术研发、产品研发、成果推广到粮食加工全链条,旨在助力安徽从粮食大省迈向粮食加工强省。

项目获安徽省、合肥市财政各1000万元支持,企业配套3000万元。“5000万元的科技攻关经费,在农业领域堪称大项目,我们一定加油干。”张从合说。

在项目攻关中,荃银高科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汇集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共同参与的“大兵团”协同攻关。

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荃银高科邀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单位参加,构建了从材料创制、新技术研发、超高产新品种选育、种粮一体化推广、新品种生产质量控制和品牌粮食打造的一体化项目。

“我们举全所之力,切实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优势与资源优势,力求做得更好。”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徽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所所长倪大虎说,目前项目团队已筛选出一批耐高温性能良好、品质优良且配合力强的亲本材料。

安徽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武海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破解科研项目成果“供需错位”难题的关键是改革科研项目立项机制,让企业真正成为“出题者”。

《方案》中,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征集需求上有个限定性规定,即要求这些需求至少有50%来自企业,评审专家有50%来自企业和产业。

“目前,征集需求中企业占比已超80%,在对需求挑选上,省科技厅遴选了一批企业产业专家评委。”安徽省科技厅科技企业服务处处长张政说,“企业成为‘出题者’,能够有效衔接市场需求和科研供给,加快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组织者”

“基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融合的源于皖产中药的创新药发现、提升及开发”项目是由合肥医工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合肥医工医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广卫担任项目负责人。

“项目聚焦心脑血管、炎症免疫及罕见病等领域,致力于研发适合国人体质的‘中国药’。”何广卫说,核心成果于2025年3月登上《自然-通讯》,达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已诞生国际领先的原创新药成果——首个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源于中药的小分子创新药HY-021068。

这一成果的诞生,得益于安徽创新的科技攻关模式。安徽省科技厅重大任务与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处处长段菖蒲说,安徽明确支持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在2024年省科技计划项目中,超80%由企业牵头,80%以上资金投向企业,让企业作为创新的组织者和项目攻关牵头人,确保攻关成果贴合产业需求,加速产业化落地。

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组织者”,不仅限于具体项目层面,更延伸至创新主体的培育上。

安徽积极鼓励企业发挥牵头引领作用,组建高水平创新研发机构。例如,支持奇瑞集团等行业内的科技领军企业,携手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起紧密协作的创新联合体。目前,28家省级产业创新研究院已成功组建,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2024年,安徽聚焦新能源汽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的34项“卡脖子”技术,设立11个科技攻关专项,立项219个项目,省财政投入10.2亿元,撬动社会资金54.8亿元。其中,企业牵头承担176项,获省财政支持8.94亿元,占比分别达80.4%和87.5%。

企业成为创新成果“阅卷者”

今年6月30日,由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实施的“90nm—65nm制版光刻设备研制”项目验收会在合肥高新区召开。验收的专家团队中,来自安徽天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华盛光刻系统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等的企业、产业专家参与其中,占比超半数。

在科技项目考核验收机制上,安徽省科技厅持续创新。其修订完善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明确项目验收组须包含一定比例企业和产业专家,并推行“下游考核上游、整机考核部件、应用考核技术、市场考核产品”的验收模式;同时印发相关文件,组织企业专家参与科技项目“里程碑”节点考核。

“项目完成得好不好,成果能不能产业化,不能只凭论文专利,而是用户说了算。”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处长王聿然说,企业作为经营主体,最了解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通过“阅卷”,企业能够从实际应用角度判断创新成果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具有产业化潜力。

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炳力教授表示,企业产业领域专家深谙行业动态与技术细节,由他们参与项目验收,能让评审过程更具专业性。

“此外,企业和产业专家还能为项目攻关和市场推广提供指导。”张炳力说,企业在创新成果评估中的主导作用,能够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改革以来,安徽科技企业在创新突破中勇挑重担,高质量成果加速涌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目前,安徽已在39项重点产业领域攻克“卡脖子”技术,在全省11个获国家科技奖的项目中,企业牵头占比超8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安徽省积极落实,持续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吴劲松表示:“下一步,安徽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抓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一关键,努力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为打造‘三地一区’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