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

创新谈丨院士称号不容假冒和玷污

文章来源:华夏双创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08-07 09:52:32

近日,有媒体披露,一位名叫“阮少平”的人士四处参加社会活动,在其头衔繁多的自我介绍PPT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字样赫然在列,而中国科学院官网院士名单上并无此人名字。

对此,科技日报记者向有关方面进行了求证,结果一致:该人士非中国科学院院士。

毫无疑问,这是一名妥妥的“山寨院士”。

据公开资料,该人士近年来十分活跃,频繁以院士身份到中小学考察交流,到基层调研中药材产业,参加一些企业和行业协会、学会举办的活动。该人士所挂其他头衔也不一般,真实与否有待查证,但“院士”头衔显然给他增色不少。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均在其官网公布院士名单,并对院士行为作出严格规范,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院士称号的学术性、荣誉性和纯洁性。假院士游走社会、四处活动,损害了院士形象,玷污了科学家精神,也污染了社会风气。《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规定,禁止以院士名义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学术团体、学术期刊以外活动。而这名假院士除了面向学生开展讲座,还参与养生酒推广等商业活动。参加某活动时,该人士还为一家公司生产的空气净化产品作了推介。

在现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社会,假院士何以隐匿多年畅行无阻?一些活动主办单位工作上的疏忽是主要原因。院士名单在两院官网是公开的,不用费多少力气,一查便知。可有的单位偏偏被骗子的名头唬住,没有主动核查,人云亦云,信以为真。还有的单位为了提高活动的所谓“层次”,觉得没有必要核查专家身份,对假院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你不查,我不查,大家就都信以为真了,甚至连骗子本人可能都觉得自己是真的了。

在我国,两院院士的称号是崇高的,不容假冒和玷污。活动主办方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加大对各类专家头衔的甄别力度,加强核查把关,不给“李鬼”任何行骗空间;更不能失守失察,默许骗子用虚假头衔“充门面”,成为他们行骗的“帮凶”。此外,对骗子以院士名义骗取钱财、损害公众利益等行为,主办方应第一时间向警方等部门举报反映,让假院士如过街老鼠般无处遁形,切实维护院士群体的良好形象。